—   陈列展示   —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国
唐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突飞猛进。据文献记载, “陶窑” 和“霍窑”制品胎质坚硬细腻,釉色莹缜如玉,人称“假玉 器”,且贡于朝。时柳宗元《代人进瓷器状》赞美景德镇贡瓷 既无粗劣毛病,又无陶器沙哑声响,坚固耐用,是绝美佳器。 近几年来,随着兰田窑窑址的发现,文献记载中的景德镇唐窑 工艺水平已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In the Tang Dynasty, ceramic craftsmanship in Jingdezhen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Acording to records, porcelain wares from "Tao Kiln" (named after Tao Yu) and "Huo Kiln" (named after Huo Zhongchu), were called artificial jade, because of hard body, fine texture, and jade-like glaze, and were given to the imperial court as tribute. Liu Zongyuan (an ofcial and a scholar in the Tang Dynasty), in his Memorial to the Emperor about Porcelain, wrote that tribute paid by Jingdezhen, was beautiful and durable porcelain wares with no coarse flaws or low-pitched sound.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y of Lantian Kiln Site further verified the level of ceramic craftsmanship of Jingdezhen achieved in the Tang Dynasty as well as recorded in the literature.
南窑遗址
烧造工艺
装饰技法
南窑遗址位于景德镇乐平市接渡南窑村,是昌南镇境内已 知的最早的瓷业遗存。并发现一座龙窑遗址,产品主要有执 壶、水滴、盘、罐、埙、腰鼓等青釉瓷,其中,以西域乐器 青釉腰鼓最精美,反映了唐代昌南镇精湛的制瓷工艺。
从总体上看,景德镇唐代装烧方法以支 钉叠烧为主,产品在龙窑中裸烧,釉面污染 较重,而且留下一圈支钉痕迹,瓷器的外观 效果较差。同时,又已出现匣钵装烧法,如 乐平南窑少量高档的青釉碗、盘即采用匣钵 内置单件或多件装烧。这是南窑最具特色的 烧造技法。
唐代,昌南镇烧制青釉瓷,追求釉面的 艺术效果,但乐平南窑出现了模印、褐斑和 褐彩等装饰。其中,褐彩绘画内容多为字 款, 并有纹样、符号之类的,如内底彩绘弦 纹。青釉褐彩多见简笔缠枝花草纹。彩绘位 置主要在罐类的肩腹部以及碗类的内腹壁。 此时,还出现了刻花技术,如湘湖兰田窑遗 址出土的唐代青釉刻划花卉纹鼓腹罐。
五代,景德镇制瓷规模不断扩大,瓷器釉色品 种逐渐增多。考古资料显示,南河、小南河流域及 老城区的五代窑遗址达二十余处,所烧品种主要是 青瓷,亦有为数不多、瓷质上乘的白瓷和青白瓷。 器型常见有碗、盘、碟和执壶,均无装饰纹样。但 白瓷和青白瓷的质地在全国各窑中名列前茅。
In the Five Dynasties the scale of porcelain manufacturing expanded continuously. In addition, new types of color glaze gradually increase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ver 20 ancient kilns in the Five Dynasties are scattered along the South River, the Small South River and the old downtown area. In the Five Dynasties, large quantities of celadon wares, and small quantities of fine white porcelain wares and bluish white porcelain wares were manufactured. Common shapes generallyinclude bowls,plates,saucers, and handledewers, all of which are without any decoration. However, in terms of qua- lity, white porcelain and bluish white porcelain were among the top porcelain produced by other kilns nationwide.
学越窑的青釉瓷
超刑窑的白瓷
圆器印坯成型的见证
五代景德镇胎白质坚的白瓷是以瓷石为 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C- -1200°C之间,气 孔率仅为0.81%,胎的白度已达70%,已达到 现代瓷标准,是当时全国瓷质最优的产品。 其釉料属重石灰釉,氧化铁含量极低,只有 0.73%,而氧化钙含量却高达10.92%,故釉色 雪白,纯正润泽。 五代景德镇白瓷质量超过邢窑等北方窑 的白瓷,也是我国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白瓷。
1、碗内底有一圈台阶(俗称月光底),是印模上留下的; 2、白釉瓷碗口沿有的是中间的唇边,这只有在印模.上才能完成,它有克服口部变形的作用; 3、碗、盘的外壁经过印坯后修坯、挖圈足,如不印坯,坯会烧扁,难于修得如此规整。
宋代,景德镇“村村窑火,处处陶埏”,目前已发现的窑址达 136余处,其中,湖田、杨梅亭、白虎湾、盈田、进坑、南市街、 柳家湾及老城区等地规模最大、产品最精美。这些窑场烧制的青白 瓷造型多样,胎白体薄,釉色晶莹剔透,刻、印花纹活泼秀丽,反 映了我国宋代最高制瓷工艺水平,因而景德镇成为中国宋代青白瓷 窑系中的杰出代表。景德年时,真宗帝以其年号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可见宋王朝对景德镇制瓷业的高度重视。
Kilns and ceramic workshops became widespread in Jingdezhen in the Song Dynasty. Up to now, over 136 kiln sit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cluding Hutian, Yangmeiting, Baihuwan, Yingtian, Jinkeng, Nanshi Street, Liujiawan and the old downtown area of Jingdezhen. These sites are renowned for their scale and exquisite wares. Bluish white porcelain wares made in these kilns are various in forms, white and thin in body, littering andtranslucent in glaze and vivid in decorative design, which represent the supreme technological lev- el of porcelain making in the Song Dynasty. Hence Jingdezhen kiln becomes the best representative of bluish white porcelain kins in the Song Dynasty. D- uring the Jingde Reign of the Song Dynasty, Emperor Zhen Zong named Changnan town after his reign,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Song Dynasty govern- 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Jingdezhen's ceramic industry.
晶莹如玉的影青瓷
全国最著名的青白瓷窑场--湖田窑
宋代仰烧法
宋代中期 多级垫钵覆烧法
宋代后期 支圈组合式覆烧法
装匣时,先把小于圈足的匣泥制成的垫 饼或垫圈放入匣内,再用双手捧起碗坯,并 要把碗的圈足套装在垫饼上,然后把匣钵逐 个送入窑室- -手手地码高成柱进行焙烧。
匣钵使用的意义:
1、用匣钵装烧避免了窑尘对制品的污染,极 大地提高了瓷器的外观质量;
2、采用垫饼(或垫圈)支烧,圈足端悬空, 使烧成的瓷器除足内涩胎外,全器釉面完整;
3、使用匣钵,可以堆叠高,提高窑室的装载 量,降低烧成成本。
宋王朝在景德镇实行了一种极其苛刻的“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的窑税制度,即一律按窑的大小缴税,一些大窑场为了追求窑室装坯的单位产量,不得已引用定窑覆烧工艺,即将碗坯覆转过来装在多级垫钵内焙烧,此法称“垫钵覆烧法” “垫钵覆烧法”与仰烧法相比,产品变形率有所减少,装烧密度较大,但存在着芒口、制品大小不一的缺陷。
这种装烧步骤为:以大而厚的泥饼为 底----把一个用瓷泥做成的断面呈“L” 形的圆状支圈放在泥饼.上---在支圈上撒 上一层薄薄的谷壳灰----把一件碗坯的芒 口倒扣在垫阶的谷壳灰上,再按前法一圈 -坯地依次覆盖叠至30个左右,接着把圆 心下凹的泥饼翻转过来覆盖在最后的--个 支圈上,即组成一个上下直径- - 致的圆柱 体,最后用稀薄的耐火泥浆涂抹外壁,以 封闭空隙,连接支圈,即可叠压装窑。 与垫钵覆烧法相比,此法虽然产量大, 变形少,而且制品大小一致,但仍然存在 芒口及因装匣的器物过密易使釉色阴黄、 开窑时支圈往往难于分离而造成产品破损 多的缺陷。
影青瓷是宋代景德镇大量生 产的瓷器。其胎质洁白,釉色青 中泛白,透光度极强。器型主要 有碗、盘、碟、壶、罐、枕、瓶、 粉盒、香炉、香薰以及瓷俑、观 音、小动物塑像等,装饰手法多 为刻花、划花、印花、镂空及褐 釉彩等。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南河南岸的 湖田村,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青白 瓷窑场。其青白瓷光致茂美,装饰 秀丽,以质纯工巧而艺冠群窑,成 为了我国青白瓷瓷质如玉、造型最 丰富的代表性窑场。1982年,湖田 窑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宋青白釉龙虎枕

装烧方法
元代是我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大转折时期。这时,景德 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红绿黄三彩、金彩及卵白釉、 霁蓝釉、宝石红釉等珍贵品种,为我国彩瓷的发展开创了崭新 局面。瓷胎中加入高岭土的多元配方的发明,提高了瓷器的烧 成温度,减少了制品的变形率,从此,景德镇大件器物应用而 生,这使陶瓷生产力大大提高,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Yuan Dynasty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in the ceramic history, in which Jingdezhen succeeded in making blue and white wares, underglazed red wares, three-color (red, green and yellow) glazed pottery, gold coloring and egg-white glaze wares, sky-blue glaze wares, ruby-red glaze wares and many other precious types,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faience in China. The inventive adoption of multi-component formula with kaolin in the porcelain body enables a higher firing temperature and a lower rate of deformation. Since then, large wares were born in Jingdezhe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ceramic manufacturing was highly strengthened, marking a milestone in the ceramic history.
浮梁瓷局的设立
高岭土的开采和多元配方的确立
铜红釉
铜红釉
孔雀绿
铜红釉是以富铜矿(孔雀石)为着 色剂的装饰釉,以它施于坯体经1270°C 左右的还原焰烧成,具有红色均匀雅丽、 不流淌、不开片、光亮较透明的特点。
铜红釉是以富铜矿(孔雀石)为着 色剂的装饰釉,以它施于坯体经1270°C 左右的还原焰烧成,具有红色均匀雅丽、 不流淌、不开片、光亮较透明的特点。
孔雀绿,始烧于元代,是以石末(硅)为主要原料,以牙硝 和少量铅为助熔剂,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炉中以1000°C左右温 度烧成后呈现孔雀羽毛的翠绿色调,故名。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 , 朝廷 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 重点 督烧官府用瓷和朝廷的外销瓷、礼品瓷 等。它控制了优质的原料和优秀的工匠, 在生产过程中不惜工本,对质量严格把 关,力求完美。
面对宋代的原料危机,元代陶工先 后在瑶里麻仓山、高岭山发现了一种耐 火度极高的优质原料一高岭土, 并率 先有意识地将高岭土与中、下层低温瓷 石混合使用,发明了“多元配方”, ,从 而消除了此前的原料危机,元代所需的 大件器物得以烧成,迎来了景德镇制瓷 业的再度繁荣。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 次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釉里红瓷
红绿彩与红绿黄三彩
金 彩
立粉堆花
装饰工艺
釉里红瓷是以富铜矿为着色剂的彩料 在坯上描绘纹样,再罩透明釉,然后装匣 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烧成,使纹样呈现出 娇妍而沉着的红色。元代景德镇釉里红常 见晕散、猪肝色,鲜红的较少。
红绿彩与红绿黄三彩属釉上彩,用水 或胶水调色料,在白釉瓷器上绘画,经 800"C烤烧而成,是北方磁州窑系的釉上 三彩技艺的南传。元代窑址调查资料显 示,它同出元青花、釉里红地层,产量 比为青花多,釉里红次,三彩少,并多 为小碗盘和少量的玉壶春瓶。
元代称“戗金”, 即金箔贴金,是漆器 戗金工艺在瓷器上的应用。元代景德镇多在 蓝釉、孔雀绿釉、卵白釉上进行戗金。装饰 工艺为:用加入少量铅粉的大蒜汁在胎.上描 绘纹样→待稍干后用金箔贴在所绘纹样上→ 汁干后用毛笔扫除纹样以外的金箔→入炉烤 花800°C左右,由于是直接用金箔贴附,故金 彩容易落。
“立粉堆花”是陶瓷彩画中的立粉技 法,最早运用于元代山西珐华彩的陶器 上,技法是用笔蘸泥浆堆出纹样外轮廓, 再入窑高温素烧,然后根据需要分别填 以黄、绿、紫、孔雀蓝等彩料,入炉经 1000°C左右烧烤而成。
明代,是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速发展期。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中记述: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 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可见明代后期的陶瓷 成型工艺已相当完备。在装饰工艺上高低温颜色釉、彩瓷 争妍斗艳,极大地丰富了景德镇的陶瓷品种。为满足不同 产品对窑室温度和气氛的要求,出现了根据产品需求的专 用窑炉,使窑炉建造和装烧工艺达到了顶峰。
The Ming Dynasty witnesse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ceramic craftsmanship in Jingdezhen. "It takes seventy-two steps to turn china stone into porcelain wares, ignoring tiny details in the process", which was recorded in Tian Gong Kai Wu (An Encyclopedia of Agriculture and Craftsmanship in Ancient China) by Song Yingxing, a famous scientist in the Ming Dynasty. Evidently, ceramic shaping techniqu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ere mature. In terms of decorating techniques, colored glaze wares fired at high or low temperature were competing with faience, which led to a more diversified ceramic classification. Special kilns for certain wares came into being to meet different requirements about firing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e. Thus, the kiln building techniques and firing techniques were at peak in the Ming Dynasty
洪武时期
釉上彩
首创吊线装匣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 初,承袭了元朝的匠籍制, 于洪武二年设立了官窑, 时人称“陶厂”,或沿袭 元代之称,叫“瓷局”或 “御瓷局”。 明官窑是由国家出资 并派专人管理,生产资料 为国家所有,产品没有商 品属性,专为宫廷烧造瓷 器的窑场。
在已经烧好的瓷胎上用各 种彩料进行彩绘,再经750- -900 °C温度烤烧而成的彩瓷称“釉 上彩”。有单彩、多彩以及与 釉下彩绘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等 多种形式。 洪武基本承袭元代的矾红 彩和红绿黄三彩。
为使匣钵能满装而进 一步节约窑室空间,采用 了吊线装匣。
各个时期
永乐时期
宣德时期
成化时期
斗彩
弘治时期
正德时期
嘉靖时期
万历时期
晚明时期
朱棣夺取政权后,派部使祈鸿到景德镇建“御器厂”,厂设四门, “东日:熙春,南曰: 阜安,西曰:登川,北曰:待诏”。厂内建了座大堂,取名: “秉成” 对照现在位置,御器厂南起珠山路,北至斗富弄,东临中华路,西到东司岭,面积约为 54300m。 厂内的建筑分布情况,在万历《江西大志●陶书》中有较详细的记录“御器厂中为堂,后为 轩、为寝,寝后为高阜为亭(匾曰“兀然”,今改“纪绩”),堂之傍为东西序,东南有门, 堂之左有官署,堂之前为仪门、为鼓楼、为东西大库房、为作(二十三) ....内神祠三(曰 玄帝、曰仙陶、曰五显) ....”. IBA 以国国 御器厂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督陶 图 官,明代督陶官没有专职。明初督 陶官是由工部官员担任,从永乐开 始出现太监督陶,宣德之后,太监 海红 督陶成为常例,但其间也有地方官 员担任督陶。 御器厂的工人称为“匠户”, 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 周+ 网 或住坐为朝廷服役。嘉靖四十- -年 后,轮班匠可以输银代役。
宣德帝统治的十年是景德镇御器厂烧制任务最繁重的十年,据《大明会典》 载:宣德八年一次就要御厂“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宣德官窑不但 产品丰富,而且质地优良,明、清文人对其有极高的评价,高濂在《尊生八笺》中 说宣德青花与红釉是“发古未有之名品” 宣德御厂首创了斗彩,丰富了陶瓷装饰。
成化官窑瓷釉色柔润,胎质细腻,其淡雅朴素的青花,华丽而沉静的斗彩,精 巧细腻的风格为鉴赏家评为历代官窑之冠。 清人程哲《蓉槎蠡说》论有明一代的传世瓷器时谓: “其品之高下,首成窑, 次宣、次永、次嘉 成化以瓜皮绿、茄皮紫釉最为著名。 绿釉是以氧化铜为作色元素,在涩胎.上施釉,入炉经850°C 左右烧成的铅绿釉。 茄皮紫釉创烧于成化,是以一种称作“叫珠子”的钴料为作色剂,经低温烧成 的铅釉。“铅粉、 石末,入“叫珠子”(合锰、 钴、铁)料则成紫色’ 。
成化官窑瓷釉色柔润,胎质细腻,其淡雅朴素的青花,华丽而沉静的斗彩,精 巧细腻的风格为鉴赏家评为历代官窑之冠。 清人程哲《蓉槎蠡说》论有明一代的传世瓷器时谓: “其品之高下,首成窑, 次宣、次永、次嘉 成化以瓜皮绿、茄皮紫釉最为著名。 绿釉是以氧化铜为作色元素,在涩胎.上施釉,入炉经850°C 左右烧成的铅绿釉。 茄皮紫釉创烧于成化,是以一种称作“叫珠子”的钴料为作色剂,经低温烧成 的铅釉。“铅粉、 石末,入“叫珠子”(合锰、 钴、铁)料则成紫色’ 。
弘治帝提倡节俭,与民休息的政策直接影响到官窑的烧造,其时基本 沿袭前朝,没有创新,并传世品少。因此有“ 成弘不分”的说法。 弘治以黄釉最负盛名,因颜色娇嫩,色如鸡油,故有“娇黄”、 ‘鸡 油黄”之称。根据电子探针对黄釉样品进行断面扫描和微区成分分析发 现,有施底釉和无底釉(涩胎.上施黄釉)两种,前者为多见。
正德高温颜色釉以霁蓝、酱釉为主,此 时出现了堆塑露胎的装饰形式。
嘉靖在位45年,他沉溺道教,不重朝政,穷奢极侈,其时官窑的烧造量巨大, 御器厂迫于压力,将一部分钦限瓷器以“官搭民烧”的形式分派给民窑完成。 该时期继续烧造的高温色釉有:霁蓝、紫金釉、青釉、霁蓝地白花等;低温色 釉有:黄釉、绿釉、茄皮紫、黄地绿彩以及珐华三彩。
万历执政期间,内忧不止,外患不断,国库难支,但官窑 的烧造却有增无减。 御厂风云 在建立御器厂之初,朝廷派工部官员驻厂督陶,到宣德时 开始派遣宦官督陶。督陶的宦官,大多数都“贪黩酷虐”, 欺官扰民,衍生出诸多弊端。万历二十七年,江西矿税太监 潘相,乘矿税役兴的时机,掌握了御器厂的督陶事务。万历 三十年,大缸久烧不成,官府紧紧相逼,窑工童宾跳窑以 殉,潘相激起民变后被撤回,导致御器厂烧造低落。 据景德镇陶瓷馆所藏崇祯《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休堂记》 碑文记述,从万历三十六年,到崇祯十年,皇上再也没有派 过督陶官来御器厂。而崇祯十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 十一年,清兵又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明王朝风雨飘摇, 根本不可能还要御器厂烧造瓷器。所以说景德镇官窑到万历 三十六年前后,就结束了为朝廷烧造御器的使命。
十六世纪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民营窑 业迅猛发展,技术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该时期颜色釉有霁蓝釉、仿哥釉、酱釉,且多采用素 胎贴塑或赭彩堆粉。 《天工开物》与陶瓷工艺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的名著,其中关于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的记载,为我们留 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共计一坯工力, 过手七十二,方 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 ’可见在明代后期, 景德镇制瓷工艺体系就非常完备。万历执政期间,内忧不止,外患不断,国库难支,但官窑 的烧造却有增无减。 御厂风云 在建立御器厂之初,朝廷派工部官员驻厂督陶,到宣德时 开始派遣宦官督陶。督陶的宦官,大多数都“贪黩酷虐”, 欺官扰民,衍生出诸多弊端。万历二十七年,江西矿税太监 潘相,乘矿税役兴的时机,掌握了御器厂的督陶事务。万历 三十年,大缸久烧不成,官府紧紧相逼,窑工童宾跳窑以 殉,潘相激起民变后被撤回,导致御器厂烧造低落。 据景德镇陶瓷馆所藏崇祯《关中王老公祖鼎建贻休堂记》 碑文记述,从万历三十六年,到崇祯十年,皇上再也没有派 过督陶官来御器厂。而崇祯十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 十一年,清兵又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明王朝风雨飘摇, 根本不可能还要御器厂烧造瓷器。所以说景德镇官窑到万历 三十六年前后,就结束了为朝廷烧造御器的使命。
清代,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达到顶峰。成型工人 “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可以随心所欲;高低温颜 色釉变化万千,衍生出许多新品种;釉上彩则集各类 装饰之大全,将陶瓷带入五彩缤纷的世界。
The Qing Dynasty reached the summit of traditional porcelain manufacturing craftsmanship of Jingdezhen. "Hands follow the rotating china clay, and clay takes shape with hands" suggested that potters could shape clay at their will.' Thanks to different CO- lors fired at high or low temperature, various new types of wares were born. Overglaze porcelain represents a combination of dif- ferent decorating techniques, adding all sorts of colors to ceram- ics.
顺治时期
康熙时期
满清完成了统一-大业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朝 廷重新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为清王朝生产御用瓷。 清代御厂建于顺治十一年,名称由“御器厂”改为 “御窑厂”。乾隆时御窑厂的布局有很大改变,已不再 是全封闭,而是八字门,门东有分防府署,西有公馆, 门后有一条长长的甬道直通仪门,从仪门到珠山是- -周 围墙。仪门]内为大大小小的作坊,从文献看亦为二十三 作,仪门前有东、西辕门门和鼓亭。 清代,-直都是官员督陶,顺治、康熙两朝的督陶 官或由地方官兼理,或委派内务府官员。从雍正开始确 立了以监督淮安关税务的内务府官员兼管窑务,乾隆改 由九江关监督兼理。他们有固定任期,-般是三年一届, 但根据需要皇帝可以裁定连任。雍正五年开始增设协造 官,从内务府官员中调任,具体管理御窑的日常事务。 顺治二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雍正时,御 窑厂全面实行了雇役制,厂内工匠由督陶官应时雇役。
康熙时委派工部官员赴景德镇督陶,其 时工艺精巧,产品丰富,能代表当时高超制 瓷水平的是以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的姓氏 而命名的“臧窑”和“郎窑”
康熙时新烧的一种乌黑如漆、莹亮 光润的纯正黑釉。因采用当地产的一种 乌金土配制而成,故名乌金釉。乌金土 含铁量达13. 4%,除铁成份外,还含有 锰、钴等元素。
康熙颜色釉以红釉著称,祭红在明中期 以后就没有烧造,为了恢复传统祭红工艺, 康熙官窑作了很大努力,在烧造祭红过程中 生产出了“郎红”、“豇豆红” 、“美 人醉” 等品种。 另外,传统色釉天青、豆青、洒蓝、霁 蓝、紫金釉以及低温黄釉、绿釉、茄皮紫等 均有烧造。
墨彩, 创烧于康熙,雍正以后有所继承, 系用黑料和少量矾红在白瓷胎上绘画纹样,色 分浓淡, 雅洁宜人,也有辅以淡赭红或金彩描 绘,经低温烤烧而成。
雍正时成功仿制了宋代官、哥、汝、定、 钧各大名窑。据唐英《陶成纪事碑》,雍正 仿古创新工艺达57项,其中大多是颜色釉。 有仿官窑青釉的粉青、梅子青、月白;仿哥 的米色;仿景德镇宋朝的青白、明永乐的甜 白几可乱真。而仿宋钧的玫瑰紫、海棠红、 茄皮紫是新创品种。
雍正时期的钧红釉,一般色泽深沉偏紫, 其着色剂为铜。为稳定铜的呈色,釉中加入少 量锡(乳浊剂), 因此釉面有乳浊感。釉厚、 开片。如果在施好的钧红底釉上的某部位涂.上 蓝、白釉,经1300°C左右还原 气氛烧成后会出 现紫、红、蓝、白相互交织垂流的奇妙色彩, 此称窑变花釉。唐英督陶时质量.上乘。

低温仿钧釉制品,是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 施釉,再入炉经800°C左右烧成。《南窑笔记》 载: “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 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 有红点者称“荤炉 钧” 有青点者称“素炉钧” 。
珐琅彩瓷,是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 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 琅作承制,运用西方珐琅色料在景德镇烧造的 白瓷胎上彩绘烧造而成,又称“磁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后期,到雍正时步入 完美成熟的时期,创制出了集中国绘画、书法、 印章于一体,被誉为“三绝”的新兴工艺品。
乾隆酷爱艺术,刻意追求精、奇、巧,所以官窑在 制瓷技巧.上达到空前水平,有鬼斧神工之妙。著名的 “唐窑”与雍正朝相比,又有诸多自身特点。 唐英在御窑厂督陶期间,“杜门、 谢交游”,与窑 工打成一片,“同其食息者三年” ,全面掌握了制瓷工 艺。撰写了《陶成纪事碑记》、《陶冶图说》 以及《龙 缸记》等著作。《陶冶图说》 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景德镇 清初制瓷工艺,是研究传统制瓷工艺的重要文献。

乾隆烧制了一件86厘米高的大瓷瓶,此瓶 集多种高温颜色釉及刻花、青花于一体,在同 样高温下烧成后,再施各种低温颜色釉和釉.上 五彩、粉彩、珐琅彩、金彩等,并运用扒花、 开光进行装饰,装饰品种繁多,工艺难度极大, 故人们称此瓶为“瓷母”、“瓷王”

景德镇制瓷工艺到乾隆时已十分成熟,其 各项制瓷工艺均为历朝沿袭。但晚清时雕塑工 艺有长足进步;书写堂名款的色地粉彩也成为 晚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治、光绪期间,官窑中出现了一批色调 浓艳,画风细柔,图案精巧,以蓝、绿、大红、 浅紫、明黄、翡翠、藕荷、豆青等诸色为地的 粉彩瓷。这类瓷多书堂名款,有“储秀宫”、 “体和殿”、“乐寿堂” 、“长春宫” 以及 “ 大雅斋”等款识,尤以“大雅斋”款的更为精 细。其造型特征、装饰风格等各方面都不同于 -般粉彩瓷,成为晚清时特有的风格。


雍正时期,制瓷技艺达到清官窑的历史 高峰,其时年希尧领衔,唐英协办的 “年窑” 极负盛名,“玲珑诸巧样, 仿古创新实基于 此”
乌金釉
颜色釉
墨彩
雍高温色釉
仿钧红花釉
炉钧釉
珐琅彩瓷
乾隆时期
综合装饰
晚清时期
大雅斋款瓷器
雍正时期
民国时景德镇的瓷业,历史承接远古,开启当代, 景德镇人在处于社会动荡,国家危亡之中,仍以顽强 不屈的意志,创新进取的精神,延续着瓷都千年窑火 的燃烧,其陶瓷生产方式、教育科研、装饰艺术三个 方面的成就在中国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仍具有重大意 义。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ngdezhen's ceramic industry drew from history and led to contemporary era in which people in Jingdezhen were at social disturbance and national crisis, and still continued to manufacture ceramics, depending on their strong will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e achievements during this period in manufacturing mod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corative art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ceramic history.
制瓷工艺的创新
青花大王- 王步
釉上彩贴花、印花、洋金
郭葆昌来镇督造居仁堂瓷
窑业学校与煤窑诞生
如玉如丝--玉绫窑
郭葆昌来镇督造居仁堂瓷
瓷业美术研究社
瓷业美术研究社
成型工艺:开始采用作业线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同时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半机械化工艺,具有明 显现代化特征。 彩绘装饰:创新出“贴花”、 “刷花”工艺,颜料采 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和化工颜料相结合,彩料纯度提高,色 彩丰富。 “新彩”的出现使釉上彩装饰变得方便简洁,画 师一人就可一气呵成。 窑炉烧炼:在沿用传统的“镇窑”和“槎窑”的同 时,以煤为燃料的“圆窑”开始运用,这类窑烧成时间缩 短、窑温高、温差小,器物受热均匀,成瓷率有提高。
王步(1898--1968), 1 字仁元,号竹溪,江西 丰城县人。晚年所作青 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 青老人",从一九零七 年来到景德镇至-九六 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 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 创作釉下、釉上彩瓷、 堆雕、刻花瓷作品丰富 精美,尤以青花盖世。 王步是民国时青花创新 的杰出代表,人们称它 为“青花大王”
釉上彩贴花 制版一-印花纸一贴花 贴花技术源于西方,1921年, 日本将贴花纸输入中 国,最初用于搪瓷上,后用到陶瓷装饰上。1933年中国多 地正式开始陶瓷贴花纸的生产,整个民国时期,景德镇先 后开设印刷花纸厂(店) 达15家。 釉上贴花是根据各种器型设计出来的纹样,用陶瓷颜 料印刷成花纸,再用粘贴法将花纸上的彩色图案移至陶瓷 釉面上,清水贴花和胶水贴花、薄膜移花等。 釉上彩印花 用刻好装饰纹样的橡皮或软塑料印模,蘸上彩料在瓷 胎上印出花纹,再进行烧制。其方法出现于印“同治年 制”,民国时期运用较多。 釉上彩洋金 洋金又称“金水”,是德国人居恩发明的一种将黄金 用王水(浓硫酸加浓盐酸)溶解制成金胶,再用硝化树脂 硫化油、溶解油配兑稀释成的“液体金” 晚清时期传入 中国,由于使用方法简单,耗金量低,且光亮堂皇,在瓷 器装饰上广泛使用,景德镇-直沿用 到1953年 自制金水成 功后。
郭葆昌(1867~1940) ,字世五,号觯斋,河北定兴 县人。 郭葆昌年少时曾在北京古玩店做学徒,聪颖好学,博 闻强识,后开始独当- -面,精研造纸制瓷之学,造诣颇深, 曾被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任命为瓷器馆馆长、古物审查 委员。后得袁世凯赏识,被任命为陶务署监督。郭葆昌在 景德镇期间延揽名匠画师绘制烧造瓷器,其精心为袁世凯 烧制瓷器被袁政府作为高档礼品赠予中外友人,以“居仁 堂制”款粉彩精品为多。据耿宝昌所著《明清瓷器鉴定》 民国时期瓷器一文中介绍:郭葆昌(郭世五)在督理陶务 后,还仿效清代督陶官唐英的做法,自制了一-批瓷器,为 数不多,见有瓶类,均与“居仁堂制”款器同,落款为红 彩篆书“觯斋”、“ 觯斋主人”、“郭世五” 圆框方章, 或“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
民国时期以“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 改良陶业”为办学宗旨的中国第一所陶瓷职业学校"中 国陶业学堂”于1910年设立。此后相继成立了如“江西 省乙种工业学校(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分校)”,“省立 景德镇陶业学校”,“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 “省 立陶业专科学校”多所职业学校。 1906年张浩留学日本回国,191年担任江西省立饶 州陶业学校校长,张浩在原来波阳分厂的基础上,在校 内设计一座10个火门8立方米燃烧室的倒焰式方形煤窑, 开始试制煤窑。在邹如圭等人的协助下于1913年煤窑试 烧成功,为景德镇烧瓷原料的改革开辟了新纪元,随后 在景德镇曾建几座方形、圆形煤窑,但由于国内军阀混 战等原因,均在短暫烧造后停烧,至195年煤窑才被重 视。60-70年代, 圆形倒焰式煤窑和煤烧隧道窑才被普 遍使用。
吴霭生 (1886- -1926),名毓麟,广东南海人,少年时 代就在香港经商,1909年来景德镇创办“合兴瓷庄”。据《 吴霭生墓志铭》载: “制胎设色各法,力进前贤,早已啧啧 人口,不计费本盈亏,只求瓷品精美,名虽立而囊已空矣”。 1922年,吴霭生为“瓷业美术研究社”社长,他研制的 花乳石与瑶里瓷石配成新白釉瓷器洁白光亮,如玉如绫,为 此世人将其称为“玉绫窑”。景德镇著名绘瓷艺人潘甸宇、 汪晓棠、王琦、王大凡、王步等都用他的白胎。 六十年代初,有“青花大王”之称的陶瓷艺术家王步撰 文回忆说: “吴在镇十七年于白釉、花釉方面单有成就,其 白釉肥厚、柔润,当时称之为玉绫窑”

1934年初,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为了挽救中国的瓷器,特 聘实业家杜重远任江西陶业管理局局长,对景德镇陶瓷业进 行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 杜重远到任后,对景德镇瓷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窑业又是重点,主要有:取消窑禁,使早出、多出陶瓷 实行工资制,调动瓷业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缩短窑弄,节 约能耗,提高成品率;成立陶业维持会,规范生产秩序。 陶业管理局附设开办江西陶业人员养成所,宗旨是“将 近代的思想和陶业的初步技术灌输于诸同学,一年后共负此 改良陶业的使命。”教学内容设陶瓷总论、分论、筑窑、图 画、汇色、工场调查等陶瓷工艺方面的课程,并设有陶瓷实 验工厂。此外,还设立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司法、 法制等学科,又开办了英文、俄文、日文选修课。雍正时成功仿制了宋代官、哥、汝、定、 钧各大名窑。据唐英《陶成纪事碑》,雍正 仿古创新工艺达57项,其中大多是颜色釉。 有仿官窑青釉的粉青、梅子青、月白;仿哥 的米色;仿景德镇宋朝的青白、明永乐的甜 白几可乱真。而仿宋钧的玫瑰紫、海棠红、 茄皮紫是新创品种。

1915年,景德镇有多件瓷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 奖,浮梁县知事陈安为使这-成果能够发扬光大,授意 吴霭生、王琦1922年组织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以促进 画艺的发展。吴霭生任社长,王琦、汪晓棠任副社长。 社址设逸兴公园的景德阁。 社章规定:凡入社社员,必须交送代表作品1至2 件陈列社内;每人每月缴纳会费若千元,作为社务开支。 美术社的任务: 1、陶瓷美术创新;2、陶瓷器型 设计; 3、颜色釉的恢复和创新。 日常活动:组织社员学习前辈画技和画论,如顾恺 之的《画论》、王维的《山水诀》、荆浩的《笔法记》 等。为使新作品及时问世,还设有作坊,专门门仿制明清 时期青花瓷、红花瓷、颜色釉瓷。所有样品,又毫无保 守地向社会公开,为许多窑户所仿制,从而较大面积地 推动了景德镇瓷业向前发展。

方云峰简介
方云峰(1897年-1957年) ,字佩霞,斋号“惜花轩主”,江西浮梁人。 方云峰自幼家贫,少时即嗜绘事,18岁 以画名扬景德镇瓷界,20岁在浙 江省立龙泉瓷业工场任绘瓷技师,民国9年(1920年) ,在杭州以优异 成绩考入浙江中华美专中国画系深造三年,由一名绘瓷技师进入了诗、 书、画、印熔为一炉的艺术家行列。三年后回到景德镇,先后在景德镇 模范瓷厂、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江西省立窑业学校、国立艺术专科 学校任国画教师、绘瓷技师、教导主任等职,培养了不少的绘画和陶瓷 美术人才。南昌画家彭友善就出于他之门,景德镇许多有名的陶瓷艺术家如毕渊明、张景寿、 吴康、章鉴、王锡良等均先后求教于他。方云峰最为擅长粉彩仕女,力追嘉庆、道光年间扬 州名家王小梅。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草虫等也独树一-帜,构图新颖,形神兼备,灵逸 生动。他运用中国画“立粉洗染法”在瓷上画花头的技法为后人发展成为瓷上“水点桃花” 中晚年喜绘猫和牡丹,常见作品如“富贵耄耋”、“耄耋延年” 等吉祥题材,无论粉彩或古 彩,或画或填,独立完成,件件都是精工良作。方云峰的艺术生涯正如《景德镇陶瓷史稿》 的执笔者江思清所赞:“ 貌温雅而清癯,情嗜画而善书。寄情于尊爨柘锩,传神于猫蝶仕女, 继踪光哲,比壶公以何殊,创新仿古,应予年唐而并驰。其身虽没,贡献则巨。”。

手机浏览
微信公众号
网站首页               走进皇窑               陈列展示               馆藏精品               新闻公告               服务中心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010323号   网站建设 : 互易科技   后台登入